溆浦县:“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网站 www.hnsfpb.gov.cn 时间:2018年07月24 【字体:

  2016年8月,溆浦县委、县政府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产业,打造“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该县核心景区所在的统溪河镇、葛竹坪镇、龙潭镇等8个村近18000农民从中受益,200余户贫困户、500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省委副书记乌兰先后到溆浦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调研指导,旅游扶贫“雪峰山模式”被列入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依托精品景区,打造就地就业式扶贫。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近年来,溆浦县委、县政府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的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先后开发了葛竹坪镇山背花瑶梯田景区、统溪河镇穿岩山风景区、龙潭镇阳雀坡古村落等核心景区,通过整合水利、电力、交通、农业、旅游等项目和政策资源,不断完善景区公路、能源供应、移动通信、住宿餐饮、风貌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机构,创造性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700余劳动力参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贫困群众占50%,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对年龄偏大的贫困劳力,以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聘用到景区从事卫生清洁、花草修葺及安全保卫等工作。招聘了103名村民成为企业职工,人均月薪近3000元;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公司还与1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石匠、木匠、篾匠、桶匠及船灯、龙灯、蚕灯、花灯艺人签订兼职协议,公司每月发600元补贴,在节会、重要活动时就参加表演,既不耽误农时,又增加了收入。

  强化技术培训,打造授人以渔式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溆浦县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素质和能力,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化。一方面,走出去“取经”。先后多次组织1500多名景区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广西桂林、龙胜、张家界、梵净山等旅游风景区参观考察,学习旅游管理技能,提升旅游区域管理水平。挑选100名优秀青年农民,上岗前统一送湖南师大旅游学院培训一个月,集中学习旅游管理、导游、接待礼仪等服务知识,极大的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引进来“传经”。邀请上级旅游主管部门及大学教授来景区办培训班,组织景区贫困人口学习,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就近安排在景区就业,服务当地旅游开发。开发建设和教育培训,让景区贫困群众极大地宽广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三年来有2500多名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得到了旅游知识培训。

  改善创业条件,打造成人之美式扶贫。县委、县政府在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扶持引导旅游衍生的餐饮、休闲、服务等产业,先后扶持景区16户贫困家庭建起了“农家客栈”和“农家饭庄”,40多个贫困户从事生态养殖业和生态加工业,带动500余人就业。给予政策和技术扶持,引导农民大户成立了猕猴桃、野生茶、中药材、高山养殖、花瑶挑花等专业合作社,目前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统溪河镇丫吉坳村贫困户张成佳,得到20万元创业金扶持,办起了腊制品加工厂,每年加工风味腊肉3万多斤,纯收入20多万元,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穿岩山村贫困农民贺方礼,参加创业培训,争取扶贫创业资金,将住宅改建成古色古香的能容纳30余人住宿的“雁栖山庄”,已接待游客4000多人,年收入达10万元。

  加大资产投入,打造效益共享式扶贫。为有效破解贫困户特别是自身发展能力较弱问题,鼓励贫困户入股企业,让景区贫困群众长期受益,持久脱贫。一方面,转换闲置资源为可用资金。引导景区群众利用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等资产流转,折价入股旅游产业项目,成为旅游公司、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参与分红。例如,景区范围内已有115户村民以资源、资产入股成为雪峰山旅游公司股东,其中贫困户占五成多,每年分红收益就达200余万元。另一方面,集中分散资金为规模资产。引导溆浦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依法成立了“雪峰山贫困农民脱贫股权托管中心”,把各级下拨的扶贫资金和部分贫困户的银行扶贫贷款,作为股金交由托管中心统一管理,投入景区建设,公司负责还贷并按月付给贫困户红利。2017年,公司为景区500余户贫困户办理了扶贫贷款,每户5万元,总贷款金额近3000万元。这种模式既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又解决了贫困群众借贷后无投资门路无投资项目的窘境,实现了公司与贫困群众效益共享、稳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