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地里插秧割稻转换成流水线上闪转挪移
扶贫车间来到了田间地头
以往从家门口到田间地头的距离,变成了从家门口到工厂车间的距离,从田地里插秧割稻转换成在流水线上闪转挪移——这是发生在安徽庐江的真实场景。
距离虽然没有改变,但劳作方式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当地企业兴办的“扶贫车间”充当了重要载体,这种创新性的“送岗上门、就近就业”车间扶贫就业模式,也让不少身在农村的“就业边缘人”变身产业工人,同时也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村头的“爱心车间”
位于安徽万山镇长岗村的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是安徽庐江第一家扶贫车间。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当地村民,都对这个车间冠以“爱心车间”的称号。
今年4月份,该公司对当地一所废弃的小学校园进行了改造,随后以120万元的投入成立了钕铁錋加工的扶贫车间。
公司内审部部长熊言金现在兼任这个扶贫车间的主任。据他介绍,目前这个扶贫车间里有26名员工,年龄在35岁至60岁之间,均来自贫困家庭。“职工聘用后经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就可以上岗,月收入2000元左右,实行三班倒的轮班制度。”
家住长岗村的杨平就是扶贫车间的一名员工,由于从外地嫁过来不久丈夫就不幸因病去世,留下她独自一人照顾9岁的女儿和70多岁的婆婆,但扶贫车间在田间地头的建立却让她看到了希望。
“现在工厂开到了村里头,能够兼顾田间的劳作和工厂车间的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 杨平说。
据熊言金透露,同等条件下,扶贫车间职工的工资比公司总部的职工要高10%。除工资之外,公司每月还会帮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村子里兴建扶贫车间,主要是做到精准扶贫,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后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加大投入规模,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在扶贫车间就业,让车间职工收入更高。”熊言金说。
让扶贫车间变成贫困户的另一个家
在位于当地汤池镇的合肥市柏旺服装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内,黄昌红正戴着口罩认真地进行羽绒的充填工作,看到记者向她走来,立马摘下口罩打招呼。
黄昌红家住庐江县果树村,一家四口人,和丈夫育有一子一女,由于夫妻俩没有外出务工,生活过得比较艰辛。直到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上门找到黄昌红,把她一家三口全部介绍进了合肥市柏旺服装有限公司工作,这才让她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没想过还能在家门口的厂里上班,现在我们一家三口一个月能挣将近一万元钱,”黄昌红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现在每人每月能拿3000多元的工资,女儿在厂里做包装,一个月也能领到不少的工资。
据该车间负责人柏友斌介绍,合肥市柏旺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专业生产企业,与巴拉巴拉、安踏、森马等多家服装企业长期合作,订单量较大。而在该扶贫车间建立后,已吸纳周边30名贫困人员就业。车间与贫困人员签订了合同,每人每月保底工资2500元,公益岗位补助300元。
“扶贫不能只喊口号,企业与政府合作,能够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我们希望能用真心,扶真贫,让扶贫车间变成贫困户的另一个家。”柏友斌说。
扶贫车间被“委以重任”
企业将扶贫车间建到田间地头,成为最直接的扶贫实施者,而政府的责任和功能同样不可或缺。
对于政府而言,如何提升各种扶贫政策的精准性,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扶贫,同时让企业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三赢”,这是政府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鼓励本地服装、纺织、电子、渔网、农业种植等企业在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对入驻就业脱贫车间的企业、个人,3年内所涉及的场地租金、水电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这是庐江对当地参与扶贫工作的企业给与的实实在在的优惠措施。
据庐江扶贫办副主任周新民介绍,当地将实行分类施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政策兜底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社会扶贫八大工程。其中,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是就业脱贫工程的一大重要举措。
如今,扶贫车间虽然对当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却远未达到覆盖所有贫困人员的层面。为此,当地又开始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
经过梳理,各镇及相关单位整合开发出乡村公路养护、水库安全管理、山林防护等多个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7000多人。
各类创新性举措遍地开花,但作为就业脱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力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更是被“委以重任”。据了解,庐江今年还将计划建设40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者不少于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