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链接:图解|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我省罗霄山片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务院扶贫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省级实施规划的通知》(国开办发〔2015〕4号)、《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湘政函〔2013〕3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湘政发〔2017〕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片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实施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我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郴州市的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和株洲市的茶陵县、炎陵县。国土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6%。2015年底,片区常住人口234.9万人,有瑶族、畲族等27个少数民族。片区6个县全部是革命老区县,其中汝城县、桂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罗霄山片区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时期片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十二五”期末,片区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为2010年的2.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617.3元。财政总收入53.7亿元,为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37.7亿元,为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2%。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694.1元,年均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3.5亿元,年均增长2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4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1元。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9个,累计完成投资184.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吉衡铁路竣工通车,厦蓉、垄茶、醴茶、炎汝、衡武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十二五”期末,铁路运营里程达302.9公里,公路里程达1202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76公里,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909公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莽山水库开工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能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84.9%,管道天然气工程顺利推进。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实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57个,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1.3亿元,茶叶、蔬菜、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脐橙、茶叶、油茶、蜜柚、黄桃等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汝城成为全国粮食产能核心县、全国蔬菜生产大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2.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生物医药、电子电器、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和有色金属采选等产业发展迅速,炎陵县九龙经开区、桂东县工业园区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庄园经济等快速发展,炎帝陵获批国家风景名胜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民生改善、公共服务以及能力建设项目339个,累计完成投资173.9亿元。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5.35张、执业医师3.76人。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9%。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精准扶贫全面推进,贫困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完成,“五个一批”全面启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治理项目85个,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汝城、桂东、宜章、炎陵4县全部纳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示范试点范围。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程。重金属污染治理、石漠化治理、水源地保护、矿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新进展。
项目类别 | 完成投资 | 开工项目个数 | |
总额(亿元) | 占总投资的百分比 | ||
基础设施 | 184.7 | 39.4% | 179 |
产业发展 | 177.0 | 37.8% | 157 |
社会事业 | 76.6 | 16.3% | 339 |
生态环境 | 30.4 | 6.5% | 85 |
注:社会事业类含民生改善、公共服务以及能力建设三类项目。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挑战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罗霄山片区6县均为革命老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9%、全省平均水平的55%。尚有474个贫困村,未脱贫贫困人口22.7万人,且贫困人口多生活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脱贫难度更大。
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片区交通瓶颈制约依然明显,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为3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12.5%的行政村尚未完成农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只相当全省平均水平的82%。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片区产业发展困难,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农村经济以分散经营为主,经济效益低。财税来源不足,地方财政困难,可用财力短缺,大多处于保障正常运行的状态。经济活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片区地质结构复杂,旱涝灾害频发,是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贫瘠。同时,片区是湘江、赣江、珠江和东江湖等流域的上游及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
(三)“十三五”时期建设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努力把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红色文化旅游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农业与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以及“三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率先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目标。到2018年,争取片区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片区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
专栏1-2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主要指标 | ||||||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2015年 | 2020年 | ||
绝对值 | 增速(%) [累计] | 绝对值 | 年均增速(%) [累计] | |||
经 济 发 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554.68 | 9.21 | 820 | 8左右 |
2 |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 217.97 | -- | 300 | 7 | |
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53.70 | 1.78 | 80 | 8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693.51 | 19.1 | 1340 | 14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06.42 | 12.5 | 360 | 12 | |
结构调整 | 6 | 三次产业结构 | 16.5:41.1:42.4 | 15.5:41.5:43 | ||
7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14 | 48 | |||
资源 环境 | 8 | 森林覆盖率(%) | 70 | 70 | ||
9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 [15] | [16] | |||
民 生 改 善 | 10 |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 | 22.74 | 实现脱贫 | ||
11 |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5 | |||
12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0 | |||
1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2315 | 9.4 | 33550 | 8.5 | |
14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7401 | 11.5 | 11650 | 9.5 |
注:带[ ]为五年累计数据。
二、建设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先行,统筹推进片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撑和保障。
1、完善综合交通网。
铁路。有序推进兴永郴赣铁路郴州段前期工作。
公路。加快建设黄沙—莽山、炎陵—汝城、茶陵—常宁等高速公路,进一步打通片区对外通道。抓好国道、省道等重点交通干线建设,提升技术等级。统筹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和站场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县乡公路及县乡联网公路、交通主干道联络线、县际断头公路、景区景点路网、汽车站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城乡公路通达能力。按照景观公路和旅游公路的要求,提升建设条件较好的旅游风景道,对接罗霄山南岭国家生态风景道。
水运与航空。加强重要航道及库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沤江汝城航运工程以及洮水水库库区客运码头工程建设,提高航道通航能力。加快建设郴州桂东通用机场,抓好茶陵、炎陵通用机场项目规划论证工作。
专栏2-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
铁路:兴永郴赣铁路前期工作、宜章县白石渡火车站改造。 公路:黄沙-莽山(湘粤界)、炎陵-汝城(湘粤界省界段)、茶陵-常宁(茶陵段)等高速公路,以及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 航运:沤江汝城(凉滩-大水口)航运建设工程、株洲市(洮水水库)库区客运码头工程建设。 机场:郴州桂东县通用机场建设,茶陵县、炎陵县、汝城县通用机场项目规划论证。 风景道:G106、S324旅游风景道建设。 |
2、完善水利设施网。
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莽山、平乐水库以及意心、团结等中小型水库建设,稳步推进水库征地拆迁和移民搬迁安置。抓好重点引提水和调水工程建设,提升抗旱应急能力。积极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青山垅等大型灌区及龙虎洞、大源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大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科学调整并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东江湖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区。鼓励有条件的湖库建设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
水利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洣水、耒水等主要支流重要河段、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堤岸加固、护坡整治、河道清淤与疏浚等工程。积极实施堤防、涵闸、撇洪渠、排洪机埠等工程,加强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城镇防洪减灾能力。开展山洪沟小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
专栏2-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
重点水库建设:莽山、石磨岭、平乐、茶安、团结、意心等水库。 引提水和调水工程:茶陵县洮水水库引水工程、汝城县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宜章县莽山水库干渠烟草水源性工程。 |
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香口、乐水、老坪山、邹家寮、横头、迳口、莽山、竹坪、曹排等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薛家冲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重点灌区改造和建设:青山垅、龙虎洞、大源、永乐河、苏洲坝、岩口、河东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扩续建配套建设。 |
江河治理:武水、洣水、永乐江、沤水、乐水、罗浮江、玉水等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城镇防洪:茶陵、炎陵、安仁、桂东、汝城、宜章县城及重点乡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
3、完善能源保障网。
提升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科学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进“气化湖南工程”支线项目建设,抓好片区燃气管道建设,配套建设储气、加气设施,争取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推进电网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继续推进城镇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所有行政村电网改造工程。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有序推进光伏、风力以及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生物燃料,推广运用太阳能、省柴灶等节能产品,提高农村节能水平。
专栏2-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
天然气:“气化湖南工程”衡阳-炎陵支线建设,汝城、宜章、茶陵、炎陵城市燃气管道建设。 电力:桂东县、宜章县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升级,宜章县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 新能源:光伏、风力、生物质能发电。 农村能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沼气建设,太阳能、省柴灶建设等。 |
4、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通信网络,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各类景区的通信盲区。积极推进城区光纤到户改造及乡镇、中心村光纤建设,带动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宽带网络村村通,全面提升通信质量及时效功能。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政务、交通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管理、教育、旅游、食品药品监督、物流等重点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体系建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交通服务平台等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智能化服务水平。
5、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城建设,支持宜章、茶陵县城建设片区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商贸特色镇、旅游名镇和宜居小镇,支持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民族特色镇村,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抓好县城道路建设和主干道提质改造,优化路网结构,构筑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城市交通格局。抓好县城汽车总站建设,建设自行车道、沿江游步道等慢行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城镇市政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及自来水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理体系、城镇防洪排涝系统等项目建设,实现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县城园林绿地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配套抓好重点小城镇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医院、文体中心、主题文化广场、博物馆、城市广场和公园、休闲娱乐中心、商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便捷生活服务圈。
专栏2-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
城区道路交通改造:茶陵县东、西环线和城区路网建设,炎陵县外环线建设,桂东县环城北路及南城区相关道路建设,安仁县城市道路、自行车绿道建设,宜章县城市主干道建设,桂东县城汽车总站及重点镇汽车站建设,汝城县汽车总站改造。 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及自来水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城镇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等,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和中心镇建设,积极实施整村推进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贫困村建设。
贫困村脱贫攻坚整村推进。以县为单位,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分期分批集中投入,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等工程,解决群众入学、就医、养老等困难。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库移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开展净水设施改造、消毒设备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管网管护,切实提升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
提升农村能源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优先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保障所有贫困村用上安全优质电能。支持贫困地区开发风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有序推进光伏发电和光伏扶贫工程。实施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工程。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建设工程和村组公路硬化工程,推进乡村公路向居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实施“窄路加宽”和自然村通公路工程,对不符合标准的农村公路实施提质改造。完善城乡客运体系,推进客运站、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实施“村村通班车”工程,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客班车,解决居民出行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公路安保建设力度。
完善农村信息和物流网络。加快农村通信与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入村互联网宽带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有效覆盖。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利用村委会、供销超市等公共服务平台设置贫困村快递揽收配送网点,实现“村村通快递”。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结合起来,优先帮扶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村民理性建房、鼓励集中建房、妥善处理“空心房”,杜绝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需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规划管理,优化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三清”、“四改”,有效处置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美化人居环境。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及相关集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到“五有标准”,创建干净整洁、生态秀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畅通骨干灌排渠系为基础,大力推进以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小型灌区。推广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旱作农业配套建设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及节水灌溉工程。推进农村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展坡改梯,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农村机耕道和国有林区公路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
专栏2-5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重点项目 |
水:安仁、汝城、茶陵、桂东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桂东、宜章、炎陵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安仁县茶安水库饮水工程,宜章县莽山水库供水工程、东部地区集中供水工程,茶陵县城市自来水扩容项目及饮水工程、洮水水库茶陵城区供水工程,炎陵县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电:安仁、桂东、汝城、茶陵、炎陵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路: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农村村内道路改造。 气:安仁、桂东、汝城、炎陵县农村沼气项目,宜章县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茶陵县农村清洁能源项目。 房:安仁、汝城、宜章、桂东、茶陵、炎陵县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 环境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小流域治理、乡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粮食产能工程等。 |
4、易地扶贫搬迁。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点)水、电、路、邮政、基础电信网络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安置区(点)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发展后续产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搬迁贫困人口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三)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抓好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设。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厕所及安全设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学点)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每个县重点扶持1所公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支持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支持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政策。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中职免学费政策、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高中阶段助学政策,对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杂费,补生活费)。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强化师资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计划,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倾斜,培养“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专栏2-6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
学前教育:城区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及配套设施建设、幼儿园教师培养工程。 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学校校车购置、城区学校扩容改造。 普通高中:宜章县第一中学、汝城县第一中学、桂东县第一中学、安仁县第四中学等普通高中学校扩容提质。 职业教育:郴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安仁县综合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综合楼建设、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大楼改造,桂东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汝城县职业中等学校整体搬迁。 特殊教育:安仁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大力推进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健全区域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大力推进疾病防控、卫生监督、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远程医疗咨询、远程医学教育与培训等领域的信息化。
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县、乡、村卫技人员培训项目,开展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合格化工程和村卫生室医生合格化建设工程,鼓励通过对口帮扶、合作办院等方式,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能力。
专栏2-7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以及儿童专科、精神病专科等重点医学专科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合格化工程、村卫生室医生合格化工程。 |
3、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星创天地”、农村农业信息化、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文体中心、科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继续推进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各级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传承及保护,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民俗村等建设。加快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发展群体性、观赏性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专栏2-8 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
科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扩建,农村农业信息化、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文化:县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县文物遗址、古建筑群保护与修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体育:炎陵县、汝城县、安仁县、宜章县体育运动中心建设,片区各县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
4、大力发展养老与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养老和医保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抓好各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投入力度。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力度。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儿童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库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公墓、殡仪馆建设,推动殡葬改革。
专栏2-9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
养老:郴州市康养中心,乡镇敬老院、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养老设施建设。 社会福利:茶陵县、炎陵县、安仁县、桂东县、汝城县社会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炎陵县中心光荣院建设,茶陵、安仁、汝城、宜章县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设。 殡仪馆和公墓山:各县殡仪馆、公墓山改扩建,烈士墓园建设。 |
5、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服务。
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就业培训网络,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认真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定向培训就业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在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及时组织各类培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加大对贫困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工程,提高妇女参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统筹“雨露计划”、“同心温暖工程”、“阳光工程”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贫困村干部等培训活动,培养经营管理型和创业技术型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和创业人员。
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对有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口,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贫困人口,优先纳入“双百资助工程”。
专栏2-10 就业培训重点项目 |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骨干培训、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致富能人” “技术能手”培训)、“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贫困地区干部培训、村干部(或村后备干部)综合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精准扶贫培训、移民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 |
(四)产业发展
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增强片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种养业。因地制宜实施优质稻、烤烟、茶叶、油菜、油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柑橘、脐橙、黄桃、红心柚等精品和特色水果基地。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家庭农场建设,发展人工种草养畜和草食牧业,重点推进生猪、黄牛、蛋鸡、白鹅、梅花鹿等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地域特色品牌培育,扶持“三湘红”茶叶、玲珑王茶叶、豪峰茶叶、茶陵黄牛、炎陵黄桃、炎陵白鹅等地域品牌做大做强。
特色林业。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粮油(油茶、板栗、核桃等)、毛竹、中药材等为主体的商品林基地和特色花卉苗木基地,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加大生物质能源、森林食品、林下经济、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产业的利用开发,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森林药材、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打造精深加工产品和园区,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提升农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动物防疫、检疫站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综合数据库,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资源开发,提高农业生产、监测、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利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更好地实现产销对接。
专栏2-11 农业重点产业建设项目 |
种植业:茶陵县优质粮食、油菜、有机蔬菜、食用菌、“三宝”(紫皮大蒜、生姜、白芷)、特色水果、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炎陵县名优茶、黄桃等特色水果、特色农作物种苗基地建设,桂东县中药材、油茶、玲珑茶、蔬菜基地建设,安仁县水果、蔬菜、油菜、食用菌、油茶、茶叶、中药材、烟草、特色农产品、花卉苗木等基地建设,汝城县茶叶、优质水果、优质蔬菜、油茶、杂交水稻制种、食用菌基地建设,宜章县蔬菜、脐橙、油茶、油菜、烤烟、莽山茶、粮油、烟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养殖业:生猪、黄牛、蛋鸡养殖基地建设,白鹅、中华倒刺鲃、竹鼠、梅花鹿等特色养殖基地以及畜禽繁育基地建设。 林业:国家储备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以及楠竹产业、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开发。 设施农业:安仁县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动物防疫、农业执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2、优化发展加工制造业。
农林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茶叶、油茶、蔬菜、畜禽水产品、竹木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农产品商标注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扶持炎陵黄桃、宜章福鹅、炎陵白鹅、东江鱼、茶陵黄牛等精深加工。
生物医药产业。挖掘地方特色生物资源、高山医药资源,加强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整合现有医药产业资源,大力推进高山苍籽、杜仲、厚朴、枳壳、仙茅、茯苓、丹参、白芷、金银花、红豆杉等优势中药材的精深加工,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和特色民族药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壮大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大现代制药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扶持本地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矿产资源深加工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的要求,强化资源整合,引导矿产开发向优势大企业集中、矿产加工向园区集中,形成勘、采、选、冶、深度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落后小矿关闭退出力度,合理开发铁、莹石、铅锌、铜、钾长石、高岭土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矿产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促进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其它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和提升电工电器、硬质合金、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纺织服装、建材、旅游商品开发等产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力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龙头企业。
专栏2-12 加工制造业重点项目 |
农林产品加工:茶陵县竹木、大蒜、茶叶、肉类、粮油,炎陵县绿色蔬菜、红茶、竹笋旅游食品、油茶、名优茶,汝城县茶叶、果蔬,桂东县玲珑茶、生态牛肉、中药材,安仁县大米、茶叶、生猪,宜章县粮油、脐橙、饲料、甘薯、松脂、茶油、竹木等农林产品加工。 生物医药:茶陵县康圣堂药业三期、宜章县阳普医疗二期工程建设。 矿产资源深加工:钼铁、锌、煤、高岭土精深加工。 制造业及其它:电工电器、硬质合金、新材料、精细化工、机械、纺织服装、建材、旅游商品开发等。 |
3、积极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
红色旅游。搞好桂东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旧址、桂东县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地、宜章县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将军馆、安仁轿顶屋、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县县城—水口—中村—十都红色革命旧址群、汝城县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地)等景点建设和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接井冈山,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生态旅游。加强森林旅游规划指导和系统开发,充分挖掘森林、湿地、水体等生态资源的旅游潜力,将莽山、东江湖等景区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胜地。合理开发八面山、齐云峰、神农谷、云阳山、东阳湖等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对接郴州市、衡阳市等市,打造湘东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对接罗霄山南岭国家生态风景道,规划建设湖南罗霄山旅游风景道体系,打造“神奇湘东”风景道旅游品牌。
休闲度假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序开发温泉资源,重点打造汝城温泉休闲度假品牌。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稻田公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加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促进国家罗霄山生态旅游协作区的跨省协作。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快速旅游通道建设,完善主要景区景点与旅游通道之间的联络线,建立健全旅游道路标识系统。支持炎帝陵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神农谷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完善游步道、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观光车、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供水供电、亮化绿化等设施,加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配套完善信息、通讯、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等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专栏2-13 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
生态旅游:桂东县齐云山、八面山、青娥山,汝城县热水温泉,茶陵县云阳山、东阳湖、杨柳仙,宜章县莽山乐水河谷、莽山、浆水石虎山、莽山湖、赤石特大桥,安仁县九龙庵、龙海温泉等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红色旅游:桂东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旧址红色旅游景区、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地、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纪念地,安仁县轿顶屋,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县城-水口-中村-十都红色革命旧址群,宜章县湘南起义指挥部旧址、红色森林公园,汝城县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地)等红色旅游开发建设。 休闲旅游:炎陵县炎帝陵、神农古镇、神农谷,汝城古祠堂群、汝城县民族特色旅游开发,茶陵县中华茶祖、南宋古城、卧龙村,安仁县神农文化产业园、稻田公园,桂东县中国相思地、普乐温泉,宜章县莽山瑶族演艺中心等休闲旅游开发建设。 |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中心、乡镇物流配送中心等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站场、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汝城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湘赣边贸物流中心。强化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扶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商贸服务业。提升县城商贸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主题购物公园、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打造宜章县、汝城县、炎陵县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培育花卉苗木、中草药、农副产品、建材、家具家电等专业批发市场,扶持综合性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完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镇级商贸中心,培育一批小型农村商贸中心、村级便民商业中心。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分销代理等新型业态,推进传统商贸业现代化转型。
金融业。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拓展县域地区信贷业务。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扶持和发展农民互助性质的担保组织,建立多层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社区服务业。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维修、代办代理、保洁保安、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积极培育医疗保健、社会养老、文化教育等领域新兴业态,扶持建设重点社区家政服务公司。
5、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明确产业转移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定位,加大农林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轻纺服装等产业承接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文化招商、以商招商、以乡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效益。
促进产业园区发展。按照“产城融合、产业聚集”的要求,统筹片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提高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整合、资金向园区流动、人才向园区汇集。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探索产业协作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各园区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协调发展,形成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园区共同建设、发展利益共同享有的产业协作发展格局。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易地联合兴办工业园区。
专栏2-14 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布局 |
宜章经济开发区:机械制造产业。 汝城经济开发区:矿产精深加工产业。 茶陵经济开发区: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产业。 桂东工业集中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安仁工业集中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和电子元件制造)。 炎陵工业集中区: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产业。 |
6、产业化扶贫。
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形成若干特色拳头产品,每个贫困户至少实施一个增收项目、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加快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发展农林产品储藏保鲜、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直供直销,采取订单帮扶模式对贫困户开展定向帮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7、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贫困村将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坡、滩涂等资源资产评估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个人财产,以及国家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获得资产收益,增加个人收入。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和村集体,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运用碳汇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引导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补偿责任,开展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支持在贫困县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生态公益岗位的方式,以森林、草地、湿地、沙化、石漠化土地管护为重点,让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参加生态管护工作。
2、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森林保护与建设。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改善林分结构,严格控制林木采伐行为,建设沿河、沿湖和沿主要交通轴线的绿色廊道,构建生态优良、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体系。
水源地保护与水土保持。加强对东江湖、洣水源头、洮水水库、黄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抓好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通过治理崩岗,修建土石坊、挡土墙、拦沙坝、沉沙池,推进坡改堤等,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积极保护山体植被,改造坡耕地,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对熊峰山、齐云峰、神农谷、云阳山、莽山、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普乐、黄岑水库国家级湿地公园、四都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及八面山、莽山、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积极建设茶陵县东阳湖湿地公园、宜章骑田岭自然保护区。以区域内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为重点,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专栏2-15 生态建设重点项目 |
生态功能区建设保护:桂东县八面山保护区、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普乐国家湿地公园,炎陵县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湘江流域洣水支流水源涵养保护区,茶陵县云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阳湖湿地公园,宜章县黄岑水库国家湿地公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汝城县湖南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安仁县熊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永乐江、太原水库为主体的湿地公园建设。 水源地保护:东江湖、沤菜水库、洣水源头、洮水水库、黄岑岭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宜章县大山里、骑田岭自然保护区,炎陵县神农谷生态区物种多样性保护区、高山湿地及生态地貌多样性保护区,茶陵县湖里湿地野生植物保护。 森林保护与建设:中央财政补贴造林项目、森林抚育项目、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项目。 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治理:安仁县、桂东县、汝城县、宜章县、茶陵县、炎陵县等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
3、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水环境保护。加强工业废水的集中控制和水污染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积极完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强化对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排放的管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河湖沿线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染,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
土壤修复。全面实施湘江流域及重点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采取土壤置换、恢复植被、河道底泥清理等措施,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专栏2-16 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
水环境保护: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及管网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治理、工业集中区及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 土壤污染治理:桂东县、安仁县、汝城县、茶陵县、宜章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
4、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输系统、防汛抗洪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积极推进救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心)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应急防御能力。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预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气象观测站、新一代预警天气雷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气象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专栏2-17 防灾减灾重点项目 |
防灾减灾体系:各县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安全生产指挥中心、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森林防火通道、人防指挥中心,茶陵、桂东、安仁、宜章四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各县气象观测站、新一代预警天气雷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气象预警体系建设。 |
三、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本规划根据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际,结合国家片区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合理筛选各类建设项目。规划投资测算项目期限为5年,即2016—2020年。本规划的投资测算与片区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相衔接。
(一)项目投资测算
本规划投资项目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大类。筛选确定规划项目903个,5年预计投入资金2339亿元。
1、按项目类别测算。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足片区发展的现实需求,资金重点投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化建设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着力解决片区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总数173个,预计投资58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2%。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突出扶贫攻坚重点,资金优先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农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小流域治理、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信与宽带网络、易地扶贫搬迁、村庄建设等项目。项目总数90个,预计投资34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7%。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重点投向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最关心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与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等领域。项目总数232个,预计投资31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6%。
产业发展项目。立足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资金重点投向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县及县以下产业(物流)园区、集贸市场建设等项目。项目总数261个,预计投资80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4.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突出扶贫攻坚重点,资金优先安排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环境质量、应对极端气候、防灾减灾等项目。项目总数147个,预计投资28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3%。
专栏3-1 按项目类别投资测算 | |||
项目类别 | 资金投入 | 项目个数 | |
规模(亿元) | 占比(%) | ||
589 | 25.2 | 173 | |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 343 | 14.7 | 90 |
基本公共服务 | 318 | 13.6 | 232 |
产业发展 | 801 | 34.2 | 261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288 | 12.3 | 147 |
2、按年度投入测算。
按照项目建设时序,本规划的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分2016年、2017年及2018—2020年三个阶段进行测算。
第一阶段(2016年)。投资规模538亿元,占5年总投资的2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18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投资8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78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投资194亿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投资64亿元。
第二阶段(2017年)。投资规模590亿元,占5年总投资的25.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33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投资85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82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26亿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投资64亿元。
第三阶段(2018—2020年)。投资规模1211亿元,占5年总投资的51.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338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投资17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158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投资381亿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投资160亿元。
专栏3-2 按项目年度投资测算(亿元) | ||||
项目类别 | 2016年 | 2017年 | 2018-2020年 | 合计 |
基础设施建设 | 118 | 133 | 338 | 589 |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 84 | 85 | 174 | 343 |
基本公共服务 | 78 | 82 | 158 | 318 |
产业发展 | 194 | 226 | 381 | 801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64 | 64 | 160 | 288 |
合 计 | 538 | 590 | 1211 | 2339 |
3、按项目资金来源测算。
本规划项目资金来源于中央资金、省级部门资金、地方资金、业主融资和农户自筹。其中,争取中央资金640亿元,占比为27.3%;省级部门资金301亿元,占比为12.9%;地方资金475亿元,占比为20.3%;业主融资827亿元,占比为35.4%;农户自筹资金96亿元,占比为4.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589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92亿元,省级部门资金107亿元,地方资金102亿元,业主融资180亿元,农户自筹资金8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总投资343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30亿元,省级部门资金62亿元,地方资金62亿元,业主融资50亿元,农户自筹资金39亿元。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总投资318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98亿元,省级部门资金24亿元,地方资金93亿元,业主融资103亿元。
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801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12亿元,省级部门资金64亿元,地方资金184亿元,业主融资404亿元,农户自筹资金37亿元。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总投资288亿元,按照政府和其他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争取中央资金108亿元,省级部门资金44亿元,地方资金34亿元,业主融资90亿元,农户自筹资金12亿元。
专栏3-3 按项目资金来源测算(单位:亿元) | ||||||
项目类别 | 争取 中央 资金 | 省级 部门 | 地方 政府 | 业主 融资 | 农户 自筹 | 合计 |
基础设施建设 | 192 | 107 | 102 | 180 | 8 | 589 |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 130 | 62 | 62 | 50 | 39 | 343 |
基本公共服务 | 98 | 24 | 93 | 103 | 0 | 318 |
产业发展 | 112 | 64 | 184 | 404 | 307 | 801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108 | 44 | 34 | 90 | 12 | 288 |
合 计 | 640 | 301 | 475 | 827 | 96 | 2339 |
(二)投资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本规划重点对投资的GDP拉动效应进行定量测算。项目投资总量2339亿元,涵盖在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中的非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在总投资中占比很小,且难以分离计算。本规划把总投资全部当成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经济效益测算。我们以0.12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进行测算,预计可以带动片区GDP增加281亿元。
生态效益。通过规划项目的有效实施,到“十三五”期末,生态、植被将进一步恢复,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将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态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救援处置能力大幅提高。
扶贫效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将改善贫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到“十三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四、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凝聚社会力量,强化执行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加强建档立卡工作,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定期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核查,按照贫困人口认定、退出标准和程序,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健全精准施策机制,切实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严格执行贫困退出和评估认定制度。加强正向激励,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原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确保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片区与中央单位、省内发达地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探索在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强化驻村帮扶,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强化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定点帮扶工作,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所有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所有贫困户“两个全覆盖”。推动社会帮扶,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支持片区发展,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扶贫,大力支持志愿者扶贫。
创新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对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内的财政涉农资金,将审批权限下放到贫困县。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跟踪审计,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和项目稽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精准。
(二)健全支持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财政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市县要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纳入本级预算,逐年加大投入,确保财力投入与本地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落实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相关部门资金和项目安排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并最大限度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片区涉农贷款投放,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片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股本融资。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
完善土地政策。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规范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支持探索重大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淹没区及生态修复整体绿化用地方式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上向片区县适度倾斜。
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片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片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有计划地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三)深化开放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区域合作。向南融入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向东融入湘赣合作开放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深化与周边县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县市的错位协调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优化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地处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依托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辐射功能,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准入,有效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有序开放服务业领域,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
明确扶贫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要求。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民政厅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测监督。各行业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负责本行业规划项目和具体任务的落实落地,合力推进规划实施。片区内各市、县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完成规划任务。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公众等主体的作用,严格监督规划落实情况。加强配套资金管理与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
实施规划考核评估。结合省委、省人民政府扶贫考核工作要求,积极开展片区规划评估。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规划实施较好的主体,采取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等方式予以激励。对规划落实不到位的主体,加大监督与沟通力度,力求规划目标实现。
附件: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
规划项目库
主办单位: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大道351号省政府机关二院八办公楼 邮编:410011
备案号:湘ICP备12014140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行政执法投诉电话:0731-82212220 网站标识码:43000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