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委、县政府根据“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情提出的发展思路。马龙山村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八大公山镇,该村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2300亩,共有7个村民小组,230户807人。
马龙山村村支两委整合资源,围绕“两条公路兴两叶,五个文明奔小康”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两叶兴村、绿色发展”的马龙山村经验。
立足村情 绿色发展
“看得见山,望得着水,守得住乡愁”,是党中央对建设新农村最形象的诠释。马龙山村村支两委带领全村群众集思广义,共谋发展,改变传统种植项目,瞄准1500亩山地和800亩稻田,引来四通八达的山泉水入农家、进产业基地,把昔日年亩产玉米、红薯、洋芋不足千元的旱地变成年亩产3500元以上的茶叶和青钱柳叶产业地;把年亩产不足千斤稻谷、收入不足千元的稻田变成“畜(禽)+沼+叶(茶叶、青钱柳叶)”的产业田;并吸引全村200多名靠打工养家糊口的年轻人变成了春夏在家兴茶采茶,秋冬外出务工挣收入的“跨季候鸟”。曾经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村庄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因茶叶致富的村民盖起了一栋栋砖瓦楼房,党中央呼唤的“守得住乡愁”在马龙山村变成了现实。
“两路兴两叶”。马龙山村巧借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基础设施攻坚战。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进村入组进户公路兴修了16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同时兴修了产业路15公里,做到哪里有茶叶,路就通到哪里,彻底解决了茶农运输难的问题。 随着“两路”的完善,村里加强了人畜饮用水和产业灌溉水的配套建设,全村架设水管47千米,实现饮用水和产业用水网络的全覆盖,同时也借助农网改造,架设30千瓦变压器7台,解决村民照明和茶叶加工用电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村民的生产劳动强度,村里又制定了长远发展产业的规划,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兴烟叶,栽茶叶、种蔬菜辣椒、搞畜牧养殖11年探索,最后确定茶叶和青钱柳叶“两叶”为主打产业。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村支两委带领村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茶叶2300亩,青钱柳1150亩”的“两叶”产业。
马龙山村通过抓“两叶,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全村98%的农户都种起了有机茶叶,每户达5亩以上,现全村茶叶受益面积已达800亩,每亩茶叶纯收入达3500元,全村茶叶收入达280万元。到2020年,全村茶叶将达到2300亩,收入预计可达805万元,人均纯收入也可达上万元。
树立理念 脱贫致富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马龙山村支两委从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出发,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方式,促进一个大山界的村庄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
马龙山村支两委向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和湖南农大、湖南省茶科所“引智”,向湖南师大道德研究院借力,制定并完善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机制,推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村支两委坚信马龙山全面小康是惠及全村人民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据统计,近年来,村支两委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各级各部门水、电、路和产业资金700万元用于小康建设,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产业的发展都靠工业的带动,于是,村支两委内引外联,通过“公司+合作社+庭园+农户”的产业模式,村里首先注册了张家界顶峰茶叶有限公司,再引进张家界顶上公司所属的西部茶厂、张家界燕落春茶叶有限公司落户马龙山,共谋发展,并成立了桑植县马龙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桑植红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定期组织开展茶叶培管、防病、采摘等技术培训。建立村级茶叶监督管理委员会,严格监督茶农不打农药、不施发肥、不打除草剂。茶叶协会把225户茶农团结起来,以户为单位,建茶叶庭园205个,培养职业茶农313人,真正形成产业利益共同体。三家公司收茶、制茶、销茶,面向市场培育了“帅乡云雾绿化”、“元帅红”红茶等品牌,面向全国建立了销售市场。西部茶厂采取利润分红的方式,按照茶农交售的茶叶比例,结合茶厂利润,实行利润分红,激发了茶农兴茶的积极性。
从2017年开始,马龙山村定期举办马龙山山歌迎亲茶叶节,吸引全国游客来马龙山体验采茶、制茶、品茶、销茶,并计划建设30栋土家吊脚楼客栈和发展100家农家客栈,达到“茶叶富村、旅游活村、文化美村”的效果。
在马龙山村产业建设示范片带动下,马龙山村所在的八大公山镇,茶叶种植面积也达到12000亩。
走进山村,村里绿树成荫,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农业产业生机盎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蓬勃向上,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农村小康示范村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