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用足用活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网站 www.hnsfpb.gov.cn 时间:2016年07月25日 【字体:

                                              ——永州市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基本做法

  编者按:今年以来,永州市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6月份,共发放小额信贷10.67亿元,占今年上半年全省发放小额信贷资金总量的48.08%。永州市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认识到位。全市各级各部门,不仅没有把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当负担,而是把做好扶贫小额信贷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促进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来抓;二是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抓培训,把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交给贫困群众和带动企业,充分调动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由“要我贷”为“我要贷”的良好氛围;三是高位推动。全市党政领导亲自抓,各部门紧密配合。市委书记、市长做到一月一调度,领导小组一月一通报,对进度落后的县区,市领导亲自督查督办,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四是强化管理。对项目精心选择,并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切实防患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消除了金融部门惜贷心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全省各市县区认真学习永州经验,切实抓好落实,促进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迈上新台阶。

  永州市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大胆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强支撑、造氛围、扩规模、防风险,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开启“快进键”。 截止6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参评率97.5%,有效授信率88.9%,累放贷款11.9亿元,带动贫困户57357户,其中2016年上半年发放贷款10.67亿元,带动贫困户42511户。半年来,全市形成了各县区竞先赶超的良好态势,单月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78亿元,4个县发放贷款过亿元,贷款总量“井喷式”增长,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脱贫攻坚开创了“永州速度”。

  一、突出“三个支撑”,树立赶超意识

  1、措施支撑,高位推进。一是谋划部署紧密。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市委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会1次、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综合调度会2次、扶贫小额信贷专题推进会3次、大规模专题培训会1次,对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进行部署,在全市掀起扶贫小额信贷竞先赶超的态势。二是任务分解及时。今年2月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7亿元扶贫小额信贷任务分解到县区,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县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县区将年度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各乡镇、村。三是督查督办过硬。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文件,规范扶贫小额信贷数据报送程序,统一归口县区党委政府报送,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对后进县区由市委领导短信督办,并约谈主要领导。

  2、责任支撑,加快赶超。一是自我加压。省下达我市扶贫小额信贷年度计划后,我市及各县区主动加压,增加目标任务,全市由6.58亿元提高到7亿元,新田县由8400万元提高到1.5亿元,宁远县由1.02亿元提高到1.5亿元,江华县由9500万元了提高到1.5亿元等。二是压实责任。为按时足额完成目标任务,各县区逐级传导压力,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到村、到驻村工作队,同时各县区信用社(农商行)也将任务分解到各基层银行。如新田县农商行对支行每日通报,对工作不力的明确要求不换思想就换人。三是强化考核。各县区将扶贫小额贷款工作作为各乡镇、相关单位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晋级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加分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和党政一把手约谈,在电视台进行通报,取消年终奖励资格,并追究乡镇、村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3、服务支撑,政银互动。一是完善金融平台。为促进政银良性互动,全市分别完善了县、村两级平台。在县级平台上,各县区组建了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在机构设置和人员保障上提供支持。同时,以全省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试点建设为契机,上半年全市建成第一批试点村级金融扶贫服务站19个,计划年底建成200个,为贫困户获取小额信贷提供“上门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各县区信用社(农商行)克服人手少、设备缺、任务重等困难,主动配合乡镇村干部进村入户抓评级授信,简化贷款操作规程,优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放贷效率。江华县、新田县采取“委托借贷、统一立据”的方式对特困户简化办贷手续;宁远县在贫困户首次办理信贷手续时,按照应分红总额的30%发放第一次分红金;道县由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集中办理,审核资料,效率大幅提高。

  二、突出“三个着力”,营造信贷氛围

  1、着力精细化培训普及信贷政策。市委举办精准扶贫专题培训班,讲解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向参训的县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中央省市扶贫工作队、扶贫办主任等400余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手册。所有县区均举办了精准扶贫培训班,邀请省、市扶贫系统领导、专家对县区直属部门、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扶贫专干、村干部、工作队等进行轮训,专题培训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通过各层级的专题培训,形成了从领导干部到贫困群众、从企业老板到务工人员都知政策、讲政策,想信贷、抓信贷的良好氛围。

  2、着力多元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台、新闻网、报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对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全方位宣传。各县区在本地电视台反复播放扶贫小额信贷宣传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手册到村到户。同时,在集镇、村口等显著位置书写宣传标语,把扶贫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具体操作流程宣传到村到户,做到家喻户晓。参与扶贫的经济组织、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宣传发动,为贫困户找项目、解难题,充分激活信贷需求。

  3、着力常态化交流助推后进赶超。各县区内外交流学习常态化,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局面。全市10个县区先后自发赴郴州宜章、怀化麻阳、湘西花垣等地学习借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经验,学习他们的推动力度、解放思想、务实措施。其它发放贷款较慢的县区先后到本市的宁远、江华考察学习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充分借鉴兄弟县政府和银行机构好的经验、做法和模式。

  三、突出“三个创新”,扩大信贷规模

  1、创新领域,拓展“分贷统还”模式。一是参与形式灵活,社会参与度高。各县区放宽视野,采取企业自主报、乡镇与贫困户自己找,政府与银行共同评选、审核、推荐,多方引进扶贫经济组织。如宁远通过“三个拓展”实现帮扶组织跨乡镇、跨行业、跨领域推进,完成信贷投放3亿余元;新田、道县等县不仅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种养经济组织,同时将农开投、城建投等政府平台公司以及学校、医院等服务企业一并纳入,规范扶贫带动责任,社会参与信贷扶贫热情空前高涨。二是涉及领域广泛,带动能力强。目前,全市参与“分贷统还”的经济组织共涉及政府平台、能源、工业、种植、医院、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学校、旅游、服务等11个主要行业领域,扶贫经济组织77家,累放贷款9.05亿元、带动贫困户2.82万户。其中:政府平台公司10家、累放贷款6.57亿元、带动贫困户2.15万户;能源企业2家、累放贷款4007万元、带动贫困户839户;工业企业1家、累放贷款3695万元、带动贫困户997户;种植业公司、合作社共22家、累放贷款3906万元、带动贫困户1235户;医院1家、累放贷款2905万元、带动贫困户656户;养殖业公司、合作社共19家、累放贷款2562万元、带动贫困户737户;农产品加工业公司7家、累放贷款2245万元、带动贫困户791户;商贸业企业3家、累放贷款1372万元,带动贫困户338户;学校3家、累放贷款1186万元、带动贫困户337户;旅游业企业2家、累放贷款860万元、带动贫困户212户;服务业企业3家、累放贷款830万元、带动贫困户186户。

  2、创新机制,推进“利益共享”联结。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将没有技术、项目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委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帮扶,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利益联接合同,积极探索保证贫困户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贫困户与委托企业、扶贫办、信用社(农商行)签订“四方协议”、保证贫困户每年不低于贷款投资额10%的分红和优先就业权益,实现“银行贷款-贫困户入股-公司经营-就业分红-脱贫致富”滚动发展,既确保贫困户年年分红利、家门口就业,又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双赢”。

  3、创新模式,探索“金融+产业+兜底”方式。江华、道县等县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与兜底扶贫相融合,建立“兜底一批”的扶贫信贷体系,解决“兜底一批”人员脱贫问题。江华县建立了“分贷统用统还固定受益”的扶贫模式:即由县政府和参与的公司(江华温氏公司)共同担保,全县1.8万兜底一批特困人员每人从县农商行申请获得小额信用贷款1万元,委托县国有公司(神州瑶都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与江华温氏公司发展产业(2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实现稳定脱贫长期收益,现已发放贷款1.46亿元。道县把全县所有 “无劳力、无能力、无资金”等“三无”兜底贫困户共2421户、9509人,登记造册,委托道县道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按信贷资金(每人1万元)的10%,固定扶贫兜底贫困户三年,现已发放贷款9509万元。

  四、突出“三个到位”,强化风险管控

  1、企业准入把关到位。宁远、江华、新田、道县、祁阳、零陵、东安、蓝山、冷水滩、双牌等10个县区由扶贫办、信用社(农商行)牵头组织县直有关管理部门及相关乡镇,对企业进行核实、评分、排队,为贫困户选出一批有社会扶贫责任感、发展前景好、生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委托帮扶经济组织。江华、新田等县按照产业布局优选企业,与温氏集团合作,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宁远、江华、新田、道县、祁阳、零陵等6个县区分别成立农业开发投资公司和扶贫开发公司等政府平台公司承接扶贫小额贷款,再融合相关产业开展扶贫,实行政府财政担保,降低金融风险。

  2、风险补偿配套到位。各县区按照信贷规模比例要求,积极筹措风险补偿金,防范信贷风险。如宁远县在县财政设立1200万元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于扶贫小额贷款投放风险抵押金,若出现贷款损失,由风险补偿金按比例偿还贷款;若贷款收回,按产业扶贫贷款投放量2%的标准安排奖励资金,以4∶3∶2∶1的比例分别奖励农商银行、乡镇、村和扶贫办。全市累计到位风险补偿金6900万元。

  3、资金使用管控到位。我市严格按照省扶贫办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四跟踪、四监管、两评估”,即:跟踪和监管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分贷统还”模式中项目实施情况、企业运行情况、贫困户受益情况,评估扶贫小额信贷效益、风险情况。宁远县扶贫办和农商行全过程监管企业、贫困户贷款使用,专款专用,企业可预支20%项目启动资金,其余资金按项目进度由乡镇、金融产业服务中心审核后拨付,从源头防控风险。项目完成后,金融服务中心根据收益情况跟踪、督促企业归还贷款,同时对发生产业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时及时提出风险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