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脱贫摘帽县在精准扶贫、脱贫上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水平,补齐脱贫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3月9日至10日,由分管农业副市长带队,市政府办、市扶贫办、市精准办、市驻村办部分负责人和工作骨干为主的考察组一行到武陵源区、洪江区学习考察精准脱贫工作。3月20日至21日,由省扶贫办带队,携今年拟脱贫摘帽的12个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扶贫办主任赴江西井冈山市学习脱贫摘帽经验。两次考察学习,大家普遍感到摘帽县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决心之强、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帮扶之细、督查之严前所未有,其历程、功绩也已载入各县志,给我们以强烈震撼,达到了开阔眼界、学习经验、寻找差距、补齐短板、提升水平的目的,现将考察学习成果汇报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武陵源区总人口6.2万人,辖6个乡(街道),18个贫困村(现合并为1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7户5792人。2016年12月,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验收,贫困发生率降至0.13%,18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实现整区脱贫。
洪江区农村人口2.05万人,辖2乡21个村(居)委会,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18户4091人。2016年12月,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验收,贫困发生率降至0.44%,8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实现整区脱贫。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直辖21个乡镇场、街道办,106个行政村,人口17万人,国土面积1297.5公里,90年前,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通过近年来的精准脱贫攻坚,全山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638户16934人,减少到539户141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3.8%降至1.60%,低于国家2%的贫困县退出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5857元增长到8647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600元增长到4500元以上。2017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
二、考察学习的收获
两次考察学习主要带着四个问题去寻找答案:一是建档立卡基础数据、档案工作如何精细化管理;二是政府如何作为,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三是如何做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四是社会保障如何全面覆盖贫困户。
(一)建档立卡基础数据精细化管理收获
通过对武陵源区、洪江区及井冈山的考察,建档立卡基础数据信息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在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还是扶贫系统、上墙内容和档案信息管理上都得到新的启发:
1.精准管理、精准进退
(1)认真开展精准识别,做到心中有数。井冈山创新提出“红蓝黄”卡分类法,将全市特困户、一般贫困户和2014年已脱贫的贫困户细分成“红卡户”、“蓝卡户”和“黄卡户”,精确“扫描”每一个贫困户,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贫困原因个个门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
通过“12345”工作法,以“村内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为原则,以“一访(即走访农户)、二榜(即在村和圩镇张榜集中公示)、三会(即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四议(即通过村民小组提议、村民评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场党政班子决议)、五核(即村民小组核对、村两委审核、驻村工作组核实、乡仲裁小组核查、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初核)”的办法,让群众身边、最熟悉情况的人来把关,精准识别贫困人群后建档立卡,建立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库。
动态管理数据库,实行“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市有电子档案”,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2)扎实推进档案规范,确保有依可寻。武陵源区把档案资料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再现,制定并完善具有本土特色的《贫困户帮扶档案》,帮扶档案由“5表1志1书”组成,涉及内容100多项。档案如实反映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情况,跟踪帮扶措施落实进度等。同时县、乡、村三级要按照本级资料、本级留存,上下级资料、本级备案的原则,归档整理贫困村建档立卡资料、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年度脱贫备案资料、其他常备资料等精准扶贫资料,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二)结对帮扶收获
井冈山推行了两个做法值得借鉴。
一个是,“四卡合一”,做到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明明白白。创新制作了以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脱贫政策明白卡、贫困户收益卡为主的“四卡合一”脱贫档案卡,一卡在手,即可了解贫困对象的所有基本信息,谁来扶的、怎么扶的、解决了哪些问题、实现了哪些收入,一一记录在卡,有据可查。
一个是,“三表”公开,做到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红、黄、蓝卡户,分别统一印制了《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登记每一项实际收入,不是测算收入,不是预期收入,而是确确实实的现金收入,一分一厘都经过贫困户签字确认后公示公开,做到你知、我知、大家知,方便社会监督。
(三)产业扶贫考察收获
1.武陵源区打造“三级增收保障”机制
以乡(街道)为主体,发展“一乡一业”,打造辣椒、贡米、菜葛等生产基地,覆盖全部贫困人口,通过收益分红使贫困人口增收;发展“一村一品”,通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贫困人口享受村级项目收入分红;发展“一户一产”,落实家庭帮扶项目。
2.井冈山推进“产业+”,实现农民变股东
找准致富产业脱贫门路。实行“231”富民工程,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二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固化利益联结。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合作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或以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拿山乡350亩鹏浩农业草莓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向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让144户贫困户轻松坐享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务工佣金,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目前,井冈山有产业扶贫合作社209个,实现贫困户入社率100%。
(四)危房改造及易地搬迁考察收获
武陵源区及洪江区危房改造任务总量小,借鉴意义不大。
井冈山区在推进安居工程上可借鉴:
1.危房改造采取“五个一点”,确保“建得起”。 通过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等途径,筹措安居工程资金,实行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4种建房模式,确保每一栋土坯房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2016年,共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安居扶贫,共维修拆除危旧土坯房6718栋,新建1802栋,解决了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6708户群众的住房难题,拆除后腾出的宅基地能满足全市农村5年的建房需求。
2.易地搬迁实施“两套方案”确保“搬得出”。 针对一般贫困移民户,实施搬迁奖补,人均补助2万元;针对特别贫困移民户,采取政府统建“爱心公寓”的交钥匙工程进行集中安置。打造了集空心村改造、拆旧建新、易地搬迁于一体的安居工程精品示范点,贫困移民户只需缴纳万余元就能住进90平米左右的新房。
3.完善相关配套,确保“住得好”。 针对危旧土坯房改造模式,主抓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开展了“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攻坚行动,让贫困户住上安居房,拥有美丽家园。针对移民搬迁模式,主抓就业配套和产业配套。重点在安置点周边发展规模产业,确保搬迁户有就业、有收入、有保障。按照“一套房、一块地、一片果、一个窝”的模式,为32户贫困户量身定做,每户仅需出资2万元,就可获得一套105平方米的“爱心公寓”住房、一片不低于一分地的蔬菜园、一块不低于1.5亩的井冈蜜柚果地和一个6平方米的鸡舍。
(五)社会保障考察收获
这三个脱贫县都全面落实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洪江区在国家兜底政策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专门安排资金对低保贫困户实行每人每月260元的低保,超过当年贫困线。井冈山2016年新增贫困户扩面指标880名,贫困户低保金按照年均12%的增长比例提标。针对红卡户低保对象,在上年江西省定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提标40元,对红卡户非低保人口,本级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低保金。
三、通过考察,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举全市之力开展脱贫“摘帽”
考察的三个区县都是举全区、全县之力开展脱贫“摘帽”。武陵源区全区工作重心向扶贫“一边倒”,形成区委书记、区长抓牵头、处级干部牵头抓、成员单位具体抓,形成一个扶贫重点工作一个处级干部牵头抓的工作格局。各责任单位每月28日前向指挥部上报工作情况,形成所有脱贫攻坚任务做到“五有两到”,即有安排、有指导、有时间节点、有督查、有问责,确保目标任务到单位、具体工作任务到人。井冈山强化了脱贫的考核权重,把贫困村经济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将乡镇和市直部门单位脱贫攻坚考核权重均提高至60%,并设立脱贫攻坚先进工作奖,把力量全部引导到脱贫攻坚上来。
(二)严格退出及退出长效机制,解决“过得硬”的问题
在当前贫困退出考核、评估工作越来越严格,考评人员、部队越来越正规的大环境下,只有严格退出及退出长效机制,才能解决“过得硬”问题。井冈山对标国家脱贫要求,探索建立了自我加压式的脱贫目标,符合脱贫标准的严格退出,落到贫困线以下的及时纳入,并以“四卡合一”(帮扶政策明白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贫困户收益卡合为贫困户脱贫档案卡),做到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明明白白,以“三表”(《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红蓝黄表)公开,做到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四、考察结果的运用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数据库及档案管理
1.夯实建档立卡系统数据清理工作,做到精准管理
为确保我市扶贫开发数据采集和系统数据清洗工作有效推进,近期,市扶贫办指导各乡镇开展系统数据清洗及贫困县、贫困村、自然村信息采集工作,并于3月16至20日组成由分管领导牵头数据股业务骨干为成员的督查队伍对峒河、马颈坳、太平、矮寨、石家冲、河溪等乡镇、街道进行指导、了解工作。据督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各乡镇、街道数据清洗工作都基本在有序开展当中,问题较少的乡镇、街道已开始进行系统修改阶段,完成度较高。问题较多的乡镇、街道已开始布置核实阶段,少数空值项也正于修改。
2.完善2017年脱贫户帮扶档案
吸纳学习武陵源区及井冈山档案管理经验,市扶贫办设计了《吉首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档案(送审稿)》,计划对今年的预脱贫户建立一户一册档案资料,让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被帮扶情况、“两不愁、三保障”挂牌销号进度、结对帮扶人到户工作日志、年收入收支明细、脱贫验收表、确认书等所有信息,通过一本档案一一记录,有据可查、有帐可依。
(二)开展产业扶贫进展与建议
当前,制约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资金和技术;二是信息闭塞,找不到效益好,可持续适应市场发展的项目,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很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无法销售变现增收;三是要实现其长期、稳定增收。下步我市开展产业扶贫的建议:
建议推行产业“四级覆盖”,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之一的“农民增收”,与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完全一致的。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及产业扶贫,我市召开了3次产业扶贫调度会议,进行讨论、研究相关工作。市扶贫办与市农业局参照武陵源区产业扶贫模式亮点,设计出“市、乡、村、户四级覆盖”产业扶贫方案,全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一是“户覆盖”贫困户。结合产业扶持以奖代补政策,落实贫困户家庭帮扶项目,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产”“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二是“村覆盖”贫困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采用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的模式与贫困人口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一村一品”,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固定收益或股份分红增加收入的目标;三是“乡覆盖”贫困户。以农业龙头企业、国营公司为载体,结合乡镇区域产业特色,通过农村流转土地,采用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的模式,建立与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一乡一业”;四是“市覆盖”贫困户。用扶贫重点产业项目、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精选扶贫重点产业项目、金融扶贫项目,采取“分贷统还”委托帮扶模式,保证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收益1000元以上。
(三)易地搬迁工作的建议
积极探索做好搬迁贫困户的就近就业等后扶工作,实现“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可致富” 的目标。一是市需统筹好人、教体、扶贫等职能部门,做好搬出后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工作,使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每户至少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二是统筹好经开区、经信、人社劳务等部门,引导好劳务输出,鼓励就城就近就业等途径帮助搬迁贫困户开展家政服务、到企业务工或转移安排公益性岗位。
(四)完善医疗救助工作的建议
1.构建一站式健康扶贫服务站
各牵头部门需加快设立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的一站式服务站,市扶贫办要进一步加强与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衔接,将扶贫特惠保这一业务加入一站式服务。
2.探索医疗报销新方式
贫困户一般只有住院了才能报销,而往往患有慢性病或长期买药维持的贫困户所花的费用容易被忽视,导致吃药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钱,针对这部分人,建议牵头部门可否出台相关政策,依据其医院诊断书及买药依据,按比例报销相关费用。(吉首市扶贫办 李静)